
從壓力到身心疾病/ 7個大腦保健生活提案

2024/04/18
2024/04/18
分享至
我們常常納悶:「如此注重養身保健,為什麼還是睡不好?」、「我的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為什麼我還是常常覺得不快樂?」。一項國際知名報告指出,台灣常見身心疾患在二十年內盛行率增為兩倍,期間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皆平行升高,在物質水準不斷前進的當前社會,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卻犧牲了「精神健康」,已造成不只台灣,而是全世界的嚴重問題,當人類在未來二十年可以利用再生醫學和精確醫學達到長壽的目標時,醫學就只剩下大腦保健的難題!
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經知道常見的身心問題,例如憂鬱、焦慮、情緒等大腦健康的警訊,都與壓力有關,因此要談到如何預防身心疾病、保健大腦力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壓力。
人為什麼會有壓力? 壓力又是如何影響身心健康?
不只現代人有壓力,原始人面對生存時,天災敵人、洪水猛獸,其實也有很多壓力!自古以來,上天賦予人類大腦中有個針對壓力危險的偵測器官,叫做「杏仁核」,當人們遇到壓力和危險的情境時,杏仁核產生作用,會在意識沒有查覺之下,直接命令自律神經,對壓力做出求生存的全身性反應。然而這個為了人類生存必要的機制,在數萬年前使人類具有的生存優勢,但到了現代社會,卻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在遠古蠻荒時期,人類的老祖先面臨到的壓力,風吹草動,就活化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使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呼吸心跳加速,幫助身體應變;如果所幸逃過一劫,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就像剎車,適時放慢呼吸、心跳,讓人休息、補充能量、睡眠休息。所以,遠古人類中對壓力並不敏感的那一群人在物競天擇下未能存活下來,對壓力很敏感的這一群人逃過死劫,一路演化將「對壓力危險特別敏感」的特質留到現代生活。
現代人不用逃避野獸才能求生存,但是現代人也面對著前所未有各式各樣的壓力;煩惱下週的報告、下個月的考試、明年畢業求職、上司的要求、養家的支出等等…,現在人的大腦危險偵測器從來沒有關機,自律神經不斷作用直到失去平衡,最後陷入負向思考、憂鬱焦慮的深淵!
適度的心理壓力有利於人的進步和發展,但超過了人的承受能力,這就是壓力之所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的源起。其實真正的危險不是壓力,而是身體對壓力的反應。當我們面對壓力而全身緊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肚子不舒服,這些反應都是在數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幫助我們人類的老祖宗安然渡過危險,得以生存的反應。當你可以用處之泰然的心態面對壓力時,你會聽到身體的聲音,了解你面對壓力的反應機制,就也會變得比較健康。有些人無法消化壓力,就像糖尿病人無法代謝血糖,這就是疾病的徵兆,壓力再加上身心疾病,形成惡性循環,越演越烈,直到大腦生病了。
然而當醫師告訴我們:「你的大腦生病了!」多數人都會否認,即便大腦疾病已有了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和檢驗檢查 (例如失智、思覺失調),但要讓病人能接受這件事很不容易,這種缺乏病識感的症狀,也是大腦疾病的特色之一。
7個大腦保健生活提案,幫助大腦不生病
所幸心理的病痛,我們的身體聽得見。源於演化的生存機制,壓力和精神疾病會激發生理的反應,因此多數的身心症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並不容易查覺,有時已經相當嚴重,也僅以「查不到原因」的身體不適來表現,或是會有很多的找不到器官異常的身體症狀,就是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若有這類情況,應及早就診精神科尋求專業協助。
然而,「預防重於治療」的鐵律放諸四海皆準,身心疾病也是可以預防的,以下提供7個大腦保健生活方式,讓你我也能在充滿壓力的現在社會中,達到身心安適的目標。
- 規律健檢,重視預防保健。
- 重視營養、規律作息和運動。
- 生活步調有緊有鬆,有快有慢;享受經驗過程勝於重視結果。
- 聆聽重視內在分享,珍惜家人朋友間的互動。
- 不執著或沈迷於物質滿足、成癮享樂。
- 接觸心靈活動,例如思考、閱讀、藝術、音樂、冥想、瑜珈、太極、宗達等等。
- 求助的勇氣。不管是在生理、情緒、記憶或是睡眠出現困難,請勇於尋求專業協助。
本文出自 蘇冠賓《從惱人的壓力和身心疾病,喚醒現代人的健康意識 (演講摘要)》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