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plus

內感受/從科學角度看創傷友善瑜伽

內感受/從科學角度看創傷友善瑜伽

2024/11/19

17 則評論

2024/11/19

分享至

內感受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倚賴視覺、聽覺、觸覺等來偵測周遭環境,這稱之為外感受 (Exteroception)。包括環境中移動物件的速度、聲音、溫度、光線等。不同於外感受的是內感受 (Interoception),或稱之為內在覺感。內感受是本體感覺註1 (proprioception) 的延伸,指的是一種感知身體內在訊號的能力,是維持生命的基礎。包括對心跳、血壓、呼吸、飢餓、口渴、疲累,甚至是情緒感受的能力。內感受與外感受、認知和行動相互作用,維持生命有機體的完整性。

 

內感受如何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
內感受是大腦與身體內部之間的溝通方式,可以說是大腦對身體感覺的意識。我們的大腦時刻感知著身體內部發生的一切,例如,當站立時大腦會知道要收縮血管以保持血液流向大腦。大腦能感知身體内部的生理機能並作出反應,不論是內臟器官 (例如:心跳加速) 或是情緒感受 (例如:面試時緊張所引起的胃痛 或與人親近時的溫暖),因此內感受也是影響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

近年來的研究讓我們更了解內感如何在內臟器官中接收這些信息。以及透過什麼樣的神經通道來調節大腦與器官。負責處理這項任務的腦區主要是內感受皮質,涵蓋了島葉 (Insula) 和前扣帶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等。2023年發表於Nature期刊的研究註2推論情緒的發生涉及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而大腦中的大腦的島葉 (Insular) 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提高內感受的準確性,或調節降低對身體信號的過度關注,可降低焦慮症的發生或緩解焦慮症狀。

 

創傷與內感受
內感受理論的發展是創傷復原的重要里程碑。研究顯示創傷會對倖存者覺察身體感覺的能力 (內感受) 產生重大影響,無論是早期創傷還是成年後經歷的創傷皆是。創傷會讓人們難以覺察身體的感覺,例如:

  • 感覺身體的信號太微弱、不可靠或缺失
  • 難以區分不同的身體感覺
  • 無法將身體感覺與情緒聯繫起來

長期慢性或創傷性壓力會導致內感受發生改變,導致神經系統失衡與身體化症狀,包括:心律不整/心悸、大腸躁進症、失眠、耳鳴、頭痛、暈眩、疲勞或消化不良。失衡的狀況可能是低敏感 (hyposensitivity),對身體感覺遲鈍,例如為了逃避痛苦而感覺不到疼痛或悲傷,抑制身體和大腦間的訊息傳遞;也可能是高敏感 (hypersensitivity),過度警覺、焦慮、易怒或是恐慌。

 

創傷友善瑜伽如何透過內感受促進復原?
激活島葉和前扣帶皮質調節大腦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將可增強內感受活性,重建身體與大腦的連結。此外,內感受的增強也可活化迷走神經、調節器官與情緒,使我們感到平靜與平衡,進而改善身體與心理的健康。

創傷友善瑜伽 (Trauma Center Trauma-Sensitive Yoga; TCTSY) 將內感受的理論融入瑜伽動作的引導,透過身體線索的覺察鍛鍊內感受,進而改善調節情緒、促進創傷復原。練習引導可透過以下三階段來進行

  • 第一階段:引導者提供一個安全與信賴的練習環境 (feeling of safety and regulation),引導者清楚說明練習的內容,創造一個可預期、不強迫的練習環境讓學員能安全的探索。
  • 第二階段:連結身體的練習 (connecting to one’s own body),引導者的引導具體不抽象,以身體為基礎的練習。
  • 第三階段:體驗自身的身體覺感 (empowering to explore body sensation),引導練習者覺察身體的覺感,賦權自主探索,進而自我調節。

 

《參考資料》
註1 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 ,或稱肢體感覺,是能知道身體在空間裡位置的一種能力。例如:閉著眼睛能摸到鼻子的位置 (位置知覺: position sense) 或是練習太極時能覺知軀體活動所引發的感覺 (動作知覺: kinesthesia)。本體感覺是透過肌肉、韌帶、關節上的感覺接受器將訊息傳回大腦,因此我們可以不需要視覺的輔助就能知道身體在空間裡的位置。
註2 Hsueh, B., Chen, R., Jo, Y. et al. Cardiogenic control of affective behavioural state. Nature 615, 292–299 (2023)
什麼是內感受 (英文字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8rtjHUcNk

 

 

本篇文章引用自『101蜘蛛爬格子